“洒满阳光的青春”——百名青年逐梦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丨农业“差生”逆袭记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7月,记者走进位于宿城区支口街道的蓝谷农场,蔬菜大棚中,成千上万颗小番茄挂满枝头,一根根水果黄瓜清香扑鼻……

“经过多年探索学习,可以看到,我们将自动滴灌、远程数据采集、智能电力温控等先进‘工业化’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,农场‘脱胎换骨’走出一条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、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。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的事……”农场负责人盛鹏身材健硕、皮肤黝黑,是一名“80后”,投身农业已有近20年。盛鹏一直将自己视为农业方面的“差等生”,他轻轻捧起一串小番茄,感慨地谈起这些年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经历。

在农村长大的盛鹏从年幼就开始帮家中种地,那时他只感到辛苦,觉得日子没有盼头。“一熟稻、一熟麦,种到胡子白。父母起早贪黑在地里‘刨食’。那样的艰辛,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那时我心里想,长大后一定要找份城里的工作。”盛鹏说,长大后,他去过很多地方,或许是他出生于农村的缘故,每到一处,盛鹏最关注的还是当地的农业情况,同样的农作物,为何在其他地方能种得那么好、产量那么高?感受到部分地区与家乡发展的差异,盛鹏心中有些不服气。2004年,他回到家乡,决心把这里的农田翻出“花样”。

怀揣着“农业梦”,租赁了土地,盛鹏最开始选择种植的是大蒜,尽管每天在田间地头劳作非常辛苦,但看着大蒜的长势,盛鹏心里满是激情,经常能梦见丰收的场景。可事与愿违,大片的大蒜在丰收前夕发生了病虫害,一开始盛鹏还没有重视,认为这是自然现象。“看到只有我家的蒜叶黄了,还以为我比别人种得早,问清别人的种植情况后,我一下就慌了。”盛鹏说,由于欠缺农业技术知识,自己没有做到提前预防,病虫害发生后,也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措施,刚起步自己就栽了个大跟头,不仅成本没有收回,还损失了好几万元。

“最后看着收上来的大蒜比别人家的小了一圈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”盛鹏说,他没有选择放弃,坚持了这条道路,尽管属于他的这条路是坎坷的。有了失败的经历,盛鹏开始潜心钻研农业技术知识,研究市场,经常奔赴外地考察学习,希望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回家乡,落地生根。

这些年来,盛鹏为了上好这堂“田间大课”远赴过不少城市,看家乡的土地在夏天多有闲置,他就前往海南考察,连续坐上3天4夜的绿皮火车也不知疲惫。“因为没把控好温度,我种出过空心的莴苣。在山东看到别人种的辣椒产量是我们的10倍,回家种上同品种的辣椒也以失败告终……”盛鹏说,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,也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懂农业生产、懂市场、会经营、善管理的“新农人”。

如今的蓝谷农场占地面积约300亩,农场内建有温室大棚15个,连栋大棚2个,目前主要种植西红柿、辣椒、茄子、黄瓜、包菜、生菜、荠菜、茼蒿等。得益于农业科技,在极端气候下,农场内的各种农作物产量仍然稳定,实现一年四季,瓜果飘香,持续产出高品质农产品。

农场的各类果蔬坚持原生态种植,很受欢迎,不少人会开车到这里现场采摘,“枝头诱惑”吸引了八方来客。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,盛鹏还在农场内开辟出“共享农场”,市民可以认领菜园,到农场学习种菜、养鸡,感受田园生活。“我们开辟了700块菜地供市民认领,每块40平方米左右。”盛鹏说,“共享农场”模式非常受欢迎,消息一发布,菜地很快就被认领完了,每天都有人带着孩子到这里来种地,培育他们喜欢的果蔬,享受亲子时光。盛鹏也会毫无保留地将农业技术分享给大家。这片土地得以逐渐走向新生,以“生态+”“旅游+”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。

“周末,经常有学生到农场里参观、研学,我就会化身农场的讲解员。看着他们瞪大好奇的眼睛,对农业充满了好奇,我就联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一路走来的坎坷经历。我告诉他们:从事农业生产大有可为,要用新思维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,凭靠双手在希望田野上播撒种子,这片土地上才会结出硕果。”盛鹏认为,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他希望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属于农业的种子,更希望在未来,有越来越多的“新农人”回到乡村,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。(见习记者 颜靖尧)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

新股
市场
Copyright@  2015-2023 华夏证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